防控新冠期間,我們如何保持良好心境安全度過高危期?
在全國上下總動員,全民一體防控疫情的非常時期,我們作為心理工作者,要盡自己之所能,盡自 己的職責,為國家、為社會、為民眾奉獻我們的一份力量。
疫情當前,如何打贏心理守衛戰呢? 我們采取哪些相應的心理應對措施呢?
當前,新冠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,作為重大社會應激事件,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,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各種沖擊。
在這個非常時期,我們要通過保護人類的心態環境,促進生態平衡,以預防疾病的發生。那怎么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?
下面就當前人們普遍面臨的一些心理問題,提出一些加強自主心理建設的應對措施。
問∶大年三十到現在,很多人已經在家里連續呆了好多天了,不少人反映自己或家人脾氣見長、容易暴躁,甚至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發生口角,那這種情況該如何緩解呢?
我們知道,環境和行為的改善,能夠促使心態的改變,從而增強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。
對于這種情況,我建議,大家呆在家里要注意保持居家環境干凈整潔,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與正常的飲食習慣,并開展居家健身運動。同時,我們一定要保持積極的心理態度,多一些正面思考,對負面事件要看到它積極的意義的一面。
比如說,我們不能外出恰恰增加了與家人深入交流的機會, 換個角度看問題。 有助于保持積極、理性、平和的心態。營造溫馨和諧家庭氛圍。家是心靈的港灣,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支持非常重要。
問∶ 有人說,自疫情向公眾發布以來,不少人長時間關注各地疫情動態和各方評論,容易誘發過分悲觀甚至恐慌心態,這該如何應對呢?
信息時代對人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。我們要以官方信息為準,自動過濾非正規渠道信息,避免陷入"信息陷阱"之中。
我們要嚴格控制獲取相關信息的時間,可以在每天早、中、晚三個時段關注相關信息,每個時段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,全天不超過1小時,客觀審視疫情,防止吸納過量或失真的信息。 正確認識疾病,理性接納事實,既不僥幸,也不恐慌。
以目方發布信息為準,不道聽涂說。不偏聽偏信。
問∶這幾天,有部分民眾的身邊或親友中出現了疑似或確診例子,從而導致緊張和焦慮,該如何緩解這類情緒呢?
普通人面對焦慮、抑郁、煩躁等情緒時,可采取合適的情緒疏泄方式,我們推薦做自主心理學系列的相關活動,上如打太極拳、練心理靜修,當然也可以看電視等。
還可以通過欣賞輕松舒緩音樂和朗誦美文進行心身平衡調節,達到預防病毒和控制疾病發生的目的。
如果心理壓力較大,自我調節失效,建議及時尋求心理援助。